奉行養生之道,能延緩衰老、減輕病苦,並能提高生活質量。中醫養生,從預防而言,強調「未病先防」和「瘥後防復」;從治療而言,重視「已病早治」和「既病防變」。今期,以膝骨關節炎為例,所謂「未病先防」,是指在膝部未發生勞損病變之前,採取各種措施,積極預防,以防患上膝骨關節炎。所謂「已病早治」,是指倘若不幸患上膝骨關節炎後,應早期診斷及盡快治療。而「既病防變」,是指積極治療,以防止病情惡化。一旦膝骨關節炎得到適當的診治而痊癒,還需要重視「瘥後防復」,即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入手,維持合宜飲食、充足睡眠、適度鍛煉、正確姿勢,以減低康復後再患上膝骨關節炎的風險。因此,正確認識膝骨關節炎的成因、病徵和中醫診治的特色,採取有效預防及正確護理,對實踐養生有莫大幫助。
文:藍永豪博士(香港中醫學會教務長)
圖:藍永豪博士、網上圖片
膝骨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退化性關節毛病,是由於膝關節腔內的軟骨及其相關的骨骼結構受損,導致膝關節痛楚及活動功能障礙,屬常見的與工作有關的疾病。臨床發現,經常做體力勞動的人群,如從事職業運動、建築、搬運速遞、清潔、消防、救護、零售銷售等,均為膝骨關節炎高危人群。
膝骨關節炎的成因及病徵
膝骨關節炎的成因眾多,除了先天性膝關節疾病外,隨年齡增長,身體過重導致膝關節承受更大的壓力,均可出現退化現象;而經常進行重複性的屈膝動作、搬運重物而增加膝關節的負荷,或因意外導致膝關節創傷,均可導致膝骨關節炎。
中醫認為,膝骨關節炎屬於中醫「膝痛」及「痹證」的範疇,其病因病機主要是由於過度勞累、姿勢不當、反覆損傷,復感風、寒、濕、熱等邪氣交集,閉阻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日久成瘀,瘀阻膝部關節、肌肉、經脈而成痹痛。當中的年長患者多屬正氣不足,兼且勞逸失度,發病及病情的輕重每每與勞累、寒冷、潮濕以及季節、天氣變化有關。
患者在膝骨關節炎的早期,會感到膝關節痛楚、腫脹、發熱,每每於上落樓梯時,患膝會感到異常疼痛,當關節沒有活動一段時間後,又會感到膝關節僵硬;而在膝骨關節炎的後期,其膝關節的疼痛及僵硬會逐漸加劇,繼而出現關節腫脹及觸痛的情況,及後會感到膝關節軟弱無力,嚴重者會引起活動困難,甚至膝關節變形。倘若患者體質虛弱,抵抗能力較低,復受風、寒、濕、熱等外邪入侵,往往使體內經絡不通、氣血阻滯而讓病情加重。
中醫防治膝骨關節炎方法
膝骨關節炎診斷時需要考慮年齡、職業、病史及臨床表現,辨證時尤需結合氣候季節、體質因素及病情進展;在治療上以通經活絡、益氣補血、調補肝腎為原則進行個體化治療,除了針刺、艾灸、推拿等外治方法外,宜透過內服複方中藥,靈活選用藤莖類藥如桂枝、桑枝、雞血藤以活血通絡止痛,補氣健脾藥如太子參、黨參、黃或五指毛桃;引經藥如薑黃、羌活、獨活、伸筋草、路路通等,扶正祛邪,補肝腎以利筋骨,健脾胃以養氣血,從而減低關節疼痛,改善走路的姿勢,強化關節的能耐,並防止關節進一步退化變形。
若膝部關節疼痛遊走不定,日輕夜重,急性發作時痛又腫又熱,與風邪有關,中醫考慮其為「行痹」,宜清熱祛風,宣痹通絡,藥用防風、威靈仙、羌活、桑枝等。
若膝部關節遇冷疼痛劇烈,屈伸不利,與寒邪相關,中醫考慮其為「痛痹」,宜溫經散寒活血,藥用羌活、獨活、薑黃、當歸、川芎、黃、白朮等。
若肢體關節活動不靈,重墜酸脹疼痛,肌膚麻痹,與濕邪有關,中醫考慮其為「痹」,宜通經活絡,滲濕健脾,藥用薏苡仁、蒼朮、羌活、防風、桂枝、當歸、獨活、薑黃等。
若膝痛痹證日久不癒,身體虛弱,肢體關節萎縮軟弱,持續麻痺,綿綿作痛,與肝脾腎虛而氣血虛弱有關,中醫考慮其為「虛痹」,宜補氣養血,舒筋通絡,藥用黨參、五指毛桃、茯苓、白朮、當歸、熟地、懷牛膝、黃精、薏苡仁,並按情況選用烏梢蛇。
中醫強調「病前預防、及早診斷、積極治療、病後調養」。預防膝骨關節炎,首要重視健康的生活模式,包括保證充足休息和睡眠,消除疲勞;進行適度運動,定時進行適當的下肢鍛煉,如屈伸膝關節及拉大腿小腿筋以強化肌肉和保持關節的活動能力;維持均衡飲食,從而保持適當體重;烹飪宜合理,忌炸、烤、爆,宜蒸、煮、燉、煲湯等烹調方法。飲食要定時適量,進食易消化的食物,細嚼慢嚥,切忌飢飽失常、暴飲暴食,以防再傷脾胃,亦防因體重超標而加重關節負荷。
工作時,宜使用合適的輔助器具如手推車等,優化並減少牽涉體力勞動的工序,保持正確姿勢,並避免長時間行走及作屈膝或蹲下的動作,從而減低膝關節的負荷及勞損。倘若出現病徵,宜及早向註冊中醫求診,中醫會根據病情,綜合考慮患者的職業、年齡,並氣候、季節的特點,透過望聞問切,四診合參,辨證論治,必要時按中醫指示限時帶上護膝以穩定關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