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會簡介 | 學分管理及續牌系統 | 聯絡我們

香港中醫學會

香港中醫學會
  • 首頁
  • 學會簡介
  • 學分管理及續牌系統
  • 新聞及活動
  • 齊心抗疫
  • 中醫從業員的感染控制培訓
  • 資料專區
    • 縱橫中醫頻道
    • 中醫專欄
  • 加入會員
  • 加入行政機構
  • 聯絡我們

長夏養生 健脾除濕

Home / 科普教育 / 長夏養生 健脾除濕

長夏養生 健脾除濕

Posted on
08/10/2014
by admin

春夏秋冬,四季輪替,周而復始,怎麼會又多了個長夏呢?根據中醫「五行學說」: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對應自然 界的季節變化應分為春、夏、長夏、秋、冬五季,並對應人體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。長夏具體的時間段應在夏秋之交的多雨時節即夏天的最後一個節氣:大暑和 秋天開始的三個節氣立秋、處暑以及白露。按照太陽高度計算,長夏即七月及八月,此時正屆長夏之際。
文:俞明珠(香港中醫學會理事長)

西曆的七月與八月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,俗語道:「大暑小暑上蒸下煮」。天陽下逼、地氣上蒸是長夏的氣 候特點,驕陽似火,下逼為熱,地氣上蒸,潮濕充斥。暑濕是長夏的主氣,長夏與人體五臟脾氣相通,所以暑濕與脾土關係密切,在中醫的理論中脾臟的生理功能是 主運化、主升清和主統血。我們一日三餐的飲食物通過脾的工作,化成可供全身各個器官吸收的精微物質,源源不斷地提供生命所需的各種營養;使人的元氣充沛, 生生有機。脾若是健康便不會出現內臟下垂,久洩脫肛等病症;人體的血液也流暢有序,通行有道;便血、血尿或崩漏等病症亦不會「找上門來」。

長夏養生關鍵:除濕養脾
脾臟的特點是喜燥、喜溫而惡水濕,而長夏是一年中濕氣最重的日子,氣候悶熱,陰雨不斷。香港地處嶺 南,屬於海洋性氣候,使濕氣更加重濁。而現代人又長期作息在冷氣空調的環境中,兼嗜冷飲冰鎮,特別是時下年輕人簡直無凍不歡。濕本是陰寒之邪,嗜凍貪涼會 導致濕上加濕,寒上添霜。久而久之,脾虛困頓,不能健運水濕和將日常代謝的廢物及時排出體外,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。近來臨床常見:脘腹脹滿、食慾不 振、頭重頭痛、胸悶嘔呃、大便溏爛、身倦乏力,或濕疹反覆、口乾苔膩等病症,故長夏養生的關鍵在於除濕、利濕以健脾運。

飲食調養
暑濕二氣為夏季主令,且常夾有火熱之氣,屬心氣火旺,味屬苦,故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。而且夏季 心旺腎衰,伏陽在內,雖天氣炎熱,飲食仍宜以溫為主,不宜吃冰冷食物,以免腹受寒氣。解暑還是茶水好,可食各種瓜果,如冬瓜、黃瓜、西瓜、苦瓜等當令食 物。同時應注意不宜過飽,忌食肥甘油膩難以消化之物。夏天,人體陽氣洩於表,容易神浮氣躁,心神渙散,所以也應多吃酸味食物以斂氣:如番茄、檸檬、烏梅、 葡萄等。

推薦食療:
五豆飲:取黑豆、紅豆、綠豆、黃豆、白扁豆各二⒂,生甘草10克(或羅漢果半隻)煲熟軟後,水可代茶,清暑解渴;豆可飽肚,營養豐富,健脾和胃。
三花飲:白菊花、鮮荷花(或葉)各10克,茉莉花3克,略沖洗後,以沸水沖泡,加蓋稍冷後當茶飲,芳香開竅,去心胸煩熱。

中藥調養
夏季夜短晝長,酷暑外蒸,人體氣血趨於表面,隨覑汗液的增多,會氣陰耗損,當今長夏時節水氣潮濕侵犯人體,影響脾的運化,身體需要以中藥調補。
1. 宜健脾化濕:選用黨參、白朮、雲苓、大棗、山藥、芡實、薏苡仁、白扁豆等。
2. 宜益氣生津:沙參、西洋參、玉竹、生地等。
3. 宜以苦為補:苦味瀉火,通下功效強,苦瓜、野菊花等可平息心火,減少汗出,保津存液,但須防苦寒敗胃,切不可太多。
4. 宜芳香化濕:選用藿香、佩蘭、生薏仁、陳皮、生薑等煲粥,可驅暑濕;並要適當多吃養心安神之品:如蓮子、百合、茯苓等。

推薦藥膳:
清補涼
材料:玉竹1⒂、蓮子2⒂、百合2⒂、生薏仁4⒂、芡實2⒂、淮山4片、龍眼肉12至20粒。
製法:沖洗共煲,待熟綿即可食用。(若舌苔呈黃厚,口氣重濁者,須去龍眼肉,加玉米2條)
功效:清(清熱利濕),補(生津養陰健脾益氣),涼(補而燥,藥性偏涼。)

枸杞山藥芝麻糊
材料:鮮山藥30克、黑芝麻120克、杞子15克、粳米60克
製法:粳米洗淨,浸泡1小時,瀝乾,杞子沖水,瀝乾,淮山藥洗淨去皮,切成小粒;黑芝麻炒香。將四種材料放入攪拌器,加水打成糊狀,煲中注入清水及適量冰糖,煮沸,將芝麻糊慢慢倒入煲裡,煮熟即成。
功效:理氣健脾,滋陰明目,長期食用,益壽延年。
有關長夏的定義,黃帝內經亦論及:「脾不主時」,後代醫家認為土無專位,土生萬物,脾養四臟。因此每個季節的最後十八日歸於長夏,雖說法不一,但中醫學既將脾作為後天之本,也即一年四季中均要重視脾胃的護理和飲食的調養。唯其如此,才有望健壯康樂,松茂鶴齡歲月長。

 

 

迴響已關閉。

搜尋

  • 最近發表
  • 最多觀看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第二期會訊
    七月 30, 2023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會訊 - 持續進修課程 2023
    五月 22, 2023

  • 資料專區
    全國中醫學術流派香港傳承人招生簡章
    五月 11, 2023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香港中醫學會第十六屆理監事會成員
    三月 30, 2023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第十五屆第六期會訊
    三月 15, 2023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香港中醫學會第十六屆理監事當選名單
    二月 26, 2023

  • 最新消息
    中醫臨床管理系統 - 醫承通 EC Connect
    二月 18, 2023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第十六屆理監事候選人選舉及參選方法
    二月 3, 2023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第十五屆第五期會訊
    十一月 19, 2022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第十五屆第四期會訊
    七月 15, 2022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第十五屆第三期會訊
    一月 10, 2022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第十五屆第二期會訊
    九月 30, 2021

  • icon-magazine學會簡介
    香港中醫學會聲明
    九月 24, 2021

  • icon-magazine學會簡介
    【誰在看中醫?關於中醫藥的市民研究及中醫發展路向研討會】
    八月 31, 2021

  • HKACM_LOGO_學會簡介
    《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(綜合修訂)條例草案》
    五月 29, 2021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會訊 - 持續進修課程 2023
    五月 22, 2023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第十五屆第四期會訊
    七月 15, 2022

  • 資料專區
    全國中醫學術流派香港傳承人招生簡章
    五月 11, 2023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香港中醫學會第十六屆理監事會成員
    三月 30, 2023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第二期會訊
    七月 30, 2023

  • 最新消息
    中醫臨床管理系統 - 醫承通 EC Connect
    二月 18, 2023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第十五屆第五期會訊
    十一月 19, 2022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香港中醫學會第十六屆理監事當選名單
    二月 26, 2023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第十五屆第六期會訊
    三月 15, 2023

  • icon-magazine友情連結
    第十六屆理監事候選人選舉及參選方法
    二月 3, 2023

聯 絡 我 們


電 話 : 2571 2932 / 2570 9775
傳 真 : 2508 9736
電 郵 : hkacm@biznetvigator.com
地 址 : 香港北角英皇道 183 號利都樓二樓 F & G 座
版權所有 © 2022 香港中醫學會     友情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