肚臍又名丹田,位於人體腹部的中央,是人體上下左右的交會點和分割點;中醫學認為人的元氣源於腎及命門,元氣藏於肚臍(丹田),丹田是人體的中焦,是脾胃所主,人出生後所有器官和組織都是依賴脾胃去供養,所以脾胃是後天之本。 文:鍾愛瑩(香港中醫學會副理事長、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博士)
臍包括:最中點的臍蒂、臍底、臍壁以及最外環膻的臍輪。肚臍是胚胎發育過程中腹壁最後閉合的地方,因為這處沒有皮下脂肪所以屏障最弱;但卻對外界的冷和熱很敏感,是因為肚臍外皮與筋膜和腹膜直接相連有豐富的血管網,因此當機體發生病理變化時可反映在肚臍上。肚臍直徑在2厘米以上算大圓臍,1至2厘米屬中等臍,1厘米以下屬小臍。臍壁深度大於1.5厘米為深臍,小於1厘米為淺臍。臍大者為壽相,若臍小但肚臍堅挺富彈性者不算是病態。
根據臍色辨證治療
檢視肚臍時,被檢查者需仰臥或直立,四肢自然伸直,使肚臍部位處於自然放鬆的狀態。觀察時先看臍周的邊緣,若果邊緣是圓滑和富彈性及顏色紅潤者表示臟腑氣血旺盛;若臍周壁薄不圓顏色枯晦,表示臟腑氣血不足。若臍色蒼白伴下陷和腹冷,多是肺氣虛和血虛,治宜:補肺湯–北茋20克、百合20克、杏仁10克、熟地20克,用4碗水煎成1碗溫服,1日1劑連服7劑。
若臍色紅赤或生瘡,表示心火重熱毒積於腹中,治宜:清心火–黃連10克、金銀花15克、野菊花15克、紫貝天葵15克,用4碗水煎成1碗溫服,1日1劑連服7劑。若臍色偏黃伴有油性分泌物流出,表示脾胃肝膽濕熱,治宜:黃連10克、金銀花15克、野菊花15克、紫貝天葵15克、茵陳20克、薏仁20克,用5碗水煎成2碗,分2次溫服,1日1劑連服7劑。
若臍色青或青藍,表示寒積腹中伴腹痛,治宜:黨參20克、白朮15克、乾薑10克、淮山10克、炙甘草6克,用4碗水煎成1碗溫服,1日1劑連服7劑。若臍色發紫有瘀斑,則是腹部盆腔有腫瘤的提示。
小兒肚臍異常的治療建議
新生兒肚臍突出是由於初生兒發育不全,臍孔未全閉合,留有臍環,或腹壁部分缺損,腹壁肌肉嫩薄鬆弛,當啼哭時小腸脂膜突入臍中所致,突出時臍部大如胡核,呈半球狀或囊狀,用手可以推回腫物。若臍突色紅赤腫大,表示熱蘊腹中多在母體時受熱,精神和食慾無改變及其他症狀。若出生後肚臍突然腫脹突出,臍色不紅表示嬰兒着涼受寒積於臍中而成。治宜用壓臍法:先將突出臍部小腸脂膜推回腹內,再以紗布棉花包裹光滑質硬的薄片,墊壓臍部,外用紗布紮緊。若脂膜突出過大,或不能回納,並見哭鬧不安,或年齡已過2 歲仍未痊癒及突出的囊膜薄而透明者,需考慮手術治療。
小兒臍部出血可能斷臍時臍帶結紮過鬆,使血液溢出於外,當啼哭時出血加重,如胎熱內蘊,迫血妄行,血從臍帶創口外溢,臍血是鮮紅色的,治宜用水牛角6克、生地6克、丹皮6克、紫草6克,用4碗水煎成1碗,分2次溫服,1日1劑連服7劑。若臍血色淡,緩慢滲血,治宜用黨參10克、白朮6克、熟地6克、藕節炭5克、大棗3枚、甘草3克,用4碗水煎成1碗,分2次溫服,1日1劑連服7劑。若結紮鬆脫宜重新結紮臍帶。
肚臍形狀與健康
根據日本醫家臨床經驗發現,從肚臍眼的形狀,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健康。
1. 圓形肚臍:肚臍圓圓的,下半部豐厚而朝上,這是男性最好的一種。這種肚臍表明血壓正常、肝、腸、胃等內臟都健康,其人精力充沛。
2. 滿月形肚臍:肚臍看樣子結實豐盈,下腹有彈性,這是女性中最好的一種,這種肚臍表明身心健康,卵巢功能良好。
3. 向上形肚臍:肚臍眼向上延長,幾乎成為一個頂端向上的三角形。具有這種肚臍的人,不論男女多半他們的胃、膽囊和胰臟的情況不佳。
4. 向下形肚臍:形狀與向上形相反。這種肚臍表明患有胃下垂、便秘等疾病,亦要注意慢性腸胃病及婦科疾病。
5. 偏右形肚臍:易患肝炎、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。
6. 偏左形肚臍:其人腸胃欠佳,宜注意便秘、大腸黏膜病變等症。
7. 淺小形肚臍:肚臍眼又淺又小,具有這樣肚臍者,不論男女,身體都較為虛弱,他們體內的激素分泌不正常,經常會感到渾身乏力。氣功出偏差者和有精神障礙者的肚臍,常是這樣的形狀。
8. 海蛇形肚臍:因靜脈擴張使肚臍的周圍如海蛇纏繞一般,這種肚臍是肝硬化等肝臟疾病常見的徵兆。
9. 凸出形肚臍:當腹內有大量積液或卵巢囊腫時,肚臍可向外突出。
10. 凹陷形肚臍:當腹內發生炎症變化時,如黏連性結核性腹膜炎等,肚臍可向內凹陷。
(參考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《百病望診》156頁記載)
注意: 以上資料純屬參考,如有疑問,請向家庭醫生查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