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三個月中有六個氣節: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與大寒,該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。 此時, 陰氣極盛, 陽氣潛伏,萬物生機閉藏,人體新陳代謝較為緩慢,需養精蓄銳以適應春天的生機。因此, 必須注意各方面的調攝,斂陽護陰, 維持陰陽平衡,以保證身體健康。
文:李振輝(香港中醫學會監事長)
精神:
冬應於腎, 腎藏精,是先天之本。七情中的驚、恐易傷及腎,所以冬天應固密心志,護養精神,保持心情的寧靜自如,含而不露,避免參與一些會導致產生驚恐的不良活動。但是,嚴冬之際,萬物凋零,缺乏生機,常會使人情緒低落,抑鬱不歡。改變這種狀況的方法有很多,如:走親訪友,參加健康活動,鍛煉身體等。豐富多彩生活,安排可以使人精神振奮,消除冬季煩悶,保持情緒穩定和愉快。
起居:
冬季晝短夜長,人們應如《內經》所指:「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」。早睡,可護養陽氣,保持身體溫熱;晚起,可以養陰氣,待日出而作,避寒就溫,使人體陰陽平衡。冬季保持室溫恒定很重要。 室溫過低易傷元陽,室溫過高,造成內外溫差太大,又容易引起感冒。冬日不要緊閉門窗,睡懶覺,足不出戶。 這樣,室內空氣混濁,會使人精神萎靡不振,體質衰退。 應多到室外活動,多曬太陽,彌補陽光照射不足,又可接受冷空氣的刺激,由此增加身體對體溫的調節,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。冬季應注意防寒保暖,但也不可貪辛熱暴暖,如向火醉酒、烘烤腹背等,內擾陽氣,使之外洩,積熱於內,造成陰虛火旺、痰熱瘀血,或引發宿疾。另外,冬季還應節制房事,以固護陰精,否則有悖斂陽護陰,以 「藏」 為本的冬季養生原則。
飲食:
冬季的飲食基本原則是保陰潛陽,所以,可以食一些鱉、龜、羊肉、藕、木耳、紅棗、核桃等有益的食物。 飯菜味道可以濃厚一些,有一定的脂類。 中醫認為, 冬為腎主令之時,腎主鹹味,心主苦味,《四時調攝箋》說:「冬月腎水味鹹, 恐水克火, 故宜養心。」所以,飲食之味宜減鹹增苦,以養心氣。冬季宜熱食, 忌黏硬、生冷之物,以避免傷臟腑之陽氣,造成中氣下陷,內臟下垂等病症。古代養生家還提倡冬季晨起宜服熱粥,尤以羊肉粥為好,有助於溫補陽氣。
運動:
冬天適當增加運動,有利於增強體質,減少疾病。人們可根據自己的喜好,量力而行,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法。
冬季的運動也應注意以下幾點:
1. 不必太早起床做鍛煉運動, 一般在太陽剛出來時,所謂 「必待日光」。
2. 年老體弱者應避免在大風、迷霧、暴寒等不良氣候環境中做鍛煉活動。
3. 運動前應多做熱身準備,防止肌肉、韌帶、關節拉傷扭傷。
4. 運動後出汗,應更換汗濕之衣,防止寒濕之邪內侵。
防病保健:
冬令進補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,也是中醫養生的良好方法。根據中醫的 「冬至一陽生」的觀點,進補多從時令冬至開始。因為此時起,陰氣始退,陽氣漸回。人體經秋冬的收藏,機能漸趨旺盛。乘機進補,可增強扶正固本、萌育元氣的效能, 有助於陽氣的升發,為來年的健康打好基礎。 所以民間流行 「冬天進補,春天打老虎」的諺語。
進補有「食補」和「藥補」兩種途徑。食補一般是日常服用的食物,易為常人所接受,而藥物補法需要準確地把握藥物的陰陽屬性,服之不當,容易造成身體的不適。 當然,如果用之得當,藥物的補益作用比一般食物強,尤其是年老體弱者,更需藥補。 所以,運用何種滋補的方法,都應因人而異,辨證使用。 一般人可根據不同的體質選用相宜的食物。 如羊肉、雞肉等可補身體之陽氣,鴨肉、鵝肉等可益陰,此外,鱉、龜、藕、木耳也是益陰佳品。健康之人食補就可以,毋須藥補,如果亂服補藥,非但無益,反而有害。
冬季寒冷,常易引起感冒、支氣管炎、哮喘等外感疾病,高血壓、中風、心肌梗塞等病,也常因寒冷刺激而誘發。 因此,除了注意飲食、起居等,必要時應服藥預防,治在病先。當然,平時要注意增強體質,提高禦寒抗病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