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。臨床表現為多種形態皮疹對稱分佈,伴劇烈瘙癢,傾向濕潤,易反覆發作,並趨向慢性化,不易治癒,中醫稱之為「濕瘡」。中國古代根據濕疹的發病部位為其命名,如發於膕窩、肘窩彎曲部者,稱「四彎風」;發於耳部者,稱「旋耳瘡」;發於乳頭者,稱「乳頭風」等。根據皮損特點和病情,濕疹一般可分為急性、亞急性、慢性三類。
文:符文澍(註冊中醫師 醫學博士)
濕疹病因較複雜,目前多認為是過敏性疾病,屬第Ⅳ型變態反應。過敏原可來自外界,亦可來自機體內部。外界過敏原如化學藥品、染料、魚、蝦、牛奶等;內部過敏原如腸寄生蟲、體內病灶等。
「風濕熱」引濕疹發作
中醫學認為濕疹總由稟性不耐、風濕熱之邪客於肌膚而成;或因脾胃虛弱,運化失調,加之素質、遺傳因素所致;或由於食魚、蝦、蟹、牛肉、羊肉、奶糖等;或接觸花粉、灰塵、羊毛、動物羽毛;或病灶感染、腸寄生蟲病等過敏所致;有的與精神緊張、過度勞累、情志變化等有關。
此外,中醫還認為急性濕疹,以濕熱為主,常夾有外風;亞急性濕疹,多與脾虛濕戀有關;慢性濕疹,乃因血虛風燥,濕熱蘊積所致。發於胸腹陰部之濕疹,與肝經濕熱有關;發於下肢之濕疹,見青筋暴露,患處皮膚色素沉者,多與濕熱內蘊、氣滯血瘀有關。
三類濕疹
1. 急性濕疹:自覺灼熱及劇烈瘙癢,皮損開始為瀰漫性潮紅,以後發展為丘疹、水皰、糜爛、滲液、結痂,常常同時並存數種皮損。皮損無明顯邊界,常為片狀或瀰漫性。常對稱發病,以頭面、四肢多見,嚴重者可泛發全身。急性濕疹經過急劇,傾向濕潤糜爛,炎症明顯,常易反覆發作。
2. 亞急性濕疹:介於急性濕疹與慢性濕疹之間的階段,常因急性濕疹治療不當或治療不及時所致。皮損一般較急性濕疹輕,常以丘疹、鱗屑、結痂為主,亦可有少量水皰及輕度糜爛。
3. 慢性濕疹:平時自覺症狀不明顯,每當精神緊張時或睡前出現劇烈瘙癢。皮損多局限於某一部位,如手、肘窩、上肢、下肢、陰囊等處,邊界明顯,炎症不明顯。患處皮損粗糙肥厚,呈苔蘚樣變。皮色呈褐色或褐紅色,常伴有鱗屑、抓痕、色素沉等。常反覆呈急性或亞急性發作。
藥膳食療
1.黃白飲
材料:蒲公英10克,黃芩10克,白鮮皮10克,澤瀉10克。
製作方法:以上諸藥洗淨後,用滾水泡茶飲用。
功效:清熱利濕。
主治:急性濕疹。症見皮色潮紅灼熱、滲液流滋,劇烈瘙癢,伴身熱、心煩、口渴、大便乾結等。
服用方法:每日1劑。
2.薏苡山藥粥
材料:生薏米15克,山藥10克,粳米20克。
製作方法:以上諸藥及粳米洗淨後,用文火煲煮1小時。
功效:健脾除濕。
主治:亞急性濕疹。症見皮疹色紅或淡紅,瘙癢,抓後滋水浸淫,或見鱗屑,伴有胃納不香、飲食減少、面色萎黃、便溏腹脹等。
服用方法:每日或隔日1劑。
3.當歸燉豬腳
材料:豬腳1隻,當歸6克,紅棗20克。
製作方法:以上諸材料洗淨後,共入砂鍋內,加水適量,用武火燒滾後,改用文火燉煮,至豬腳熟爛。加少許精鹽調味食用。
功效:養血祛風。
主治:慢性濕疹。症見濕疹反覆發作,病程纏綿,數年不愈,皮疹色暗或色素沉,瘙癢劇烈,或皮損粗糙肥厚,伴有形體消瘦,口乾不欲飲等。
服用方法:隔日或三日1劑。
濕敷及外搽
1.中藥濕敷:
材料:馬齒莧50克、黃柏50克。
製作:方法上藥放入盆內,加水2000毫升,煮沸15分鐘,待冷卻後備用。
用法:以浸透藥液的紗布濕敷患處,每次5分鐘,每日2至4次。
適應症皮損有紅斑、丘疹、水皰、糜爛、流滋者。
2.中藥外搽:
材料:大黃3克、黃柏3克、黃芩3克、苦參3克。
製作:方法上藥共研細末。加入蒸餾水100毫升,醫用石炭酸1毫升,備用。
用法:用時搖勻,以棉花蘸藥汁搽患處,每日4至5次。
適應症皮損潮紅、乾燥、脫屑,或有丘疹和片狀浸潤者。
穴位按摩
穴位:曲池、大椎、肺俞、足三里、脾俞、膈俞。
方法:按揉曲池;揉大椎;拿肺俞;按揉足三里;按揉脾俞;按揉膈俞。每日1次,每次20-30分鐘,10次為1療程。
此外,濕疹患者尚須在日常生活調攝中注意以下幾點:
1. 不進食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,如蝦、魚、螃蟹等海鮮;以及濃茶、咖啡、酒類、辛辣食物等,發病期間以清淡飲食為宜。
2. 避免各種外界刺激,如熱水燙洗、搔抓、日光曝曬、汗液刺激、以及對患者敏感的物質如皮毛製品等。手部濕疹者在使用強去垢劑時要戴橡膠手套保護。
3. 慎用各種化妝品、洗滌劑和外用藥物。
4. 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緊張。
5. 治療全身慢性疾病,如消化不良、糖尿病等。
6. 發病後嚴格按照醫生指導用藥,避免搔抓,積極預防感染。
注意:若濕疹病情較嚴重,則須看醫生,不可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