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傳統節日、時令或節氣的確立,蘊含博大精深的文化與內涵。但萬變不離其宗,總離不開自然界與人之間的關係。正好體現出中國傳統中「天人合一」、「天人相應」的哲學思想特質。固此,了解節日內涵,緊抓時令特點,對我們的生活有指導性的意義,對我們調養身、心、性亦有莫大幫助。
明日,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,在此期間天地氣候有何變化特點?人們又應如何調養心性,順應時節,鄒醫師在下文中將為您一一解答。
■文:鄒嘉宏(香港中醫學會副監事長)
傳統大節–端午,其名字以及日期的定立,均有特定含義。在古漢語中,「五」與「午」音義相通,古天文術數十二天干地支裡均代表「火」象,古時有陽氣漸盛為之「熱」,陽氣極至為之「火」的說法; 而「端」即開端,古人將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,其實意味一年之中陽火之氣最旺的時段就要開始了,故端午又名端陽。
「惡月」降臨 身心易病
進入端午後,天上的熱氣逐漸會降落抵達地面;同時地面的濕氣慢慢蒸騰瀰漫,熱氣、濕氣共同營造出濕熱熏蒸的氣候環境。就好比熱帶雨林最適合蛇、蟲、鼠、蟻出沒,這段時間蚊蟲、蒼蠅繁殖加快,細菌病毒也極易傳播生長。再加上此間人的氣血會跟隨熱氣外散,所以疾病叢生。因此,古代端午節亦有「惡月」、「百毒月」之名。
在心理方面,酷暑易使人情緒激動,行為魯莽、衝動。當天氣悶熱與工作上的巨大壓力兩相交織,便易導致人體氣血運行不暢。可能出現的症狀有:煩躁失眠、胸悶心悸、緊張抑鬱等。情緒變化失常時,又易與人發生口角,從而進一步影響我們的臟腑功能,令我們過喜傷心、過怒傷肝、過憂思傷脾胃。情節嚴重的話亦有機會造成精神疾患。而在生理方面,熱性疾病,心腦血管疾病(高血壓、腦中風)等發病風險則會隨之增加。另外,長期被濕氣包圍,腸胃功能也會弱化。所以,夏天常有食慾不振、腹痛、洩瀉、甚至是腸道傳染性疾病出現。
民間智慧保健康
為了安度端午時令節日,民間積累了很多經驗方法,教人們如何在起居飲食方方面面避毒袪邪,防病健身。強身保健首推保護腸胃,所謂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只有腸胃消化道通暢和順,才能擁有良好的扺抗力。以下將要介紹的五種民間習俗,不僅可以給節日增添情趣,其本身也蘊含防病的竅門,不但具有科學性,而且行之有效。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,應在繼承的基礎上總結、改良且發揚,為未來打造一條健康之路。
1. 吃粽子:現代人都講究健康生活,生怕吃粽肥膩無益,殊不知一隻看似簡單的粽子,卻凝聚了古人高超的養生智慧。粽子以糯米作主食,配以紅豆、綠豆、火腿、鴨蛋黃、鮮肉等輔料,最後用葦葉或荷葉作包裹。
糯米是糧食中的佳品,味道甘香,性質平和,可益氣健脾之餘,還能養陰生津,最適合暑夏酷熱天氣用以補水滋陰。紅豆、綠豆利水袪濕,解毒消腫,排膿透發,堪稱消暑良藥。而鹹蛋黃滋陰清肺,與鮮肉配搭鹹香可口,可有效補充太陽暴曬下人體流失的鹽份和消耗掉的營養物質,亦不失為端午夏季食補佐餐佳品。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吃粽子須有節制,切忌貪吃,否則黏性較大的糯米吃多了,反而容易引起消化不良。老人或小孩尤需注意。
2. 吃薑:端午過後氣候炎熱,還吃辛辣的生薑,豈非火上澆油?夏日食薑看似矛盾,但其實生薑正好補充夏季脾胃中焦陽氣相對不足的特點。辛辣的味道有利於刺激腸胃蠕動,增強運化吸收能力,而生薑皮更能利濕消腫,化暑氣濕氣,可謂一舉兩得。
3. 大蒜炒莧菜:大蒜炒莧菜是端午佳節以至夏季養生的常見菜餚,在民間歷史悠久。大蒜有「天然抗毒素」的美譽,莧菜則有清熱、清暑、袪濕、止痢的功效,而莧菜本身含高生物鹼,亦有效調整人體內酸鹼平衡。兩者可謂相輔相成,成為防治痢疾等夏季常見腸道疾病的良蔬美食。
4. 用艾:艾葉從古自今都是防病良藥,素有「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來」的諺語。端午過後,可適時用鮮艾葉作湯料煲湯飲用,有芳香清暑,健脾袪濕之效。夏天容易患上濕疹等皮膚病,用鮮艾葉煲成的藥汁兌入洗澡水中泡洗沖刷肌膚,可以有效預防皮膚病和改善皮膚瘙癢問題。
芳香的艾葉可化潮濕污濁之氣,固能靜化空氣,民間喜用乾艾葉懸掛室內,或配合芳香之品如菖蒲、藿香、薄荷等,製作香囊隨身攜帶,醒腦提神之餘又袪蚊防病。但需注意,芳香之品皆具行氣活血之功,故孕婦或氣虛血弱之人不宜佩戴,恐會動血耗氣,反而有害無益。
5. 三豆湯:端午正值濕熱並重之長夏時節,四肢肌肉無力,易困倦、面目浮腫、舌苔厚膩、沒精打彩、呵欠連連皆是「夏日炎炎正好眠」的濕重症狀,可考慮服用三豆湯緩解症狀。用等量紅豆、綠豆、白扁豆,煲水煮汁或煲粥,味道甘香可口,具有利尿袪濕,消腫解毒之功,能祛濕邪、疲倦,是改善濕重疲倦症狀的簡單良法。